邮箱登录  |  English会员登录

大师论道
学术前沿
内部交流

学术前沿

生物光子学的瑰宝——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

 

 

19世纪末,电的发现和使用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,特别是近三十年来,先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、核能源、合成材料、分子生物等新兴技术,从而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,甚至某些技术已经有了“魔幻”的色彩——生物光子学。

 

 
 

 

生物光子学结合生命科学和光子学,通过检测生物光子特性,应用光谱、成像等光学技术研究生物分子、细胞、组织和人体的生理学特征,为医疗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,其中应用最早的、最成熟的、最贴近人民大众的就是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。

 

 
 

 

美国材料检测协会(ASTM)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780到2526nm区域的波长,这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。相对短波长的光,生物组织对近红外光呈现出相对“透明”的特征。也就是说,相对于可见光来说,近红外光可以较深地穿过生物组织,这就为无创伤获取皮下生物组织的特性提供了可能性,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,特别适用于血氧含量、脑氧含量的监测,以及体表或腔道黏膜组织的癌症诊断,如皮肤癌、乳腺癌、口腔癌、宫颈癌和直肠癌等。

 

 
 

 

 

 

相对于广泛应用于医疗检测中的X光技术,近红外光具有无电离辐射、检测速度快的优点。得益于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发展,近红外光的医疗器械在便携性,易用性和成本上都有极大优势,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磁共振(MRI)检测设备所不能比拟的。正是由于近红外光的无创伤性、检测深度深、检测速度快、无电离辐射以及便携易用低成本等特征,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,成为医学检测和诊断的一大热门研究领域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北京依露得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2013年将国际先进的脑氧饱和度监护仪(CASMED)引进中国市场,填补了国内高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空白,积极开展技术自研和学术推广工作,国内近红外光技术研究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,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砥砺前行!

 

请扫码

给个关注

 

上一篇:LiDCOrapid V3血流动力学分析仪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
下一篇:转载:黄宇光教授解读最新《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》